目的 研究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12—2018-03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昏迷合并重症肺炎患者76例,随访患者28 d生存率,根据预后分为重症肺炎存活组和重症肺炎死亡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第1天、7天、好转后转科或死亡前T淋巴细胞亚群存活组均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昏迷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免疫系统严重紊乱,动态监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对预测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
董 薇1) 白伟民2)
1)河南省医疗服务指导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
作者简介:董薇,主任医师,Email:dongwei7101@163.com
【摘要】 目的 研究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12—2018-03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昏迷合并重症肺炎患者76例,随访患者28 d生存率,根据预后分为重症肺炎存活组和重症肺炎死亡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第1天、7天、好转后转科或死亡前T淋巴细胞亚群存活组均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昏迷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免疫系统严重紊乱,动态监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对预测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重症肺炎;昏迷;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CD3;CD4;CD8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8)10-1106-04 DOI:10.12083/SYSJ.2018.10.274
The effect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on prognosis of severe pneumonia patients
DONG Wei1),BAI Weimin2)
1) Henan Medical Service Guidance Center,Zhengzhou 450000,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subgroup on the prognosis.Method 76 cases of coma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in Hen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March 2018 were collected.The survival rate of 28d was follow-up.According to prognosi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rvival group and death group.Peripheral blood CD3,CD4 and CD8 cell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 In first day and seven days,T lymphocyte subsets in surviv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death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immune system is seriously disturbed in patients with coma and severe pneumonia.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change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heir prognosis.
【Key words】 Severe pneumonia;Coma;T lymphocyte subgroup;Prognosis;CD3;CD4;CD8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甚至致死性的重症感染性疾病,感染源于肺部,可快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为30%~50%[1-3]。重症肺炎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正确认识重症肺炎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至关重要,目前认为过度炎症反应和全身免疫抑制在重症肺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7]。长期昏迷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营养不良等因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作为构成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细胞免疫、免疫调理以及全身炎症反应中都有重要作用[8-11]。本研究通过探讨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为病情判读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12—2018-03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76例,纳入标准:昏迷>1周,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年龄<18岁、病程少于7 d的患者。76例患者中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2.24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诊断方法 根据2016年制定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12];主要标准:(1)需要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氧合指数≤250 mmHg;(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7.14 mmol/L;(6)收缩压<90 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
1.3 样本采集 在患者入院的第1、7天和好转后转科或死亡前抽取患者静脉血3~5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1.4 研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28 d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别收集2组入院第1天、第7天、好转后转科或死亡前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对比,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3.0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变量均通过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与死亡组基线资料对比 死亡组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高于存活组(P<0.05),而2组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PaO2、PaCO2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对比
资料 |
死亡组(n=32) |
存活组(n=44) |
P值 |
性别(女)/% |
13(40.6) |
21(47.7) |
0.54 |
年龄/岁 |
53.42±7.32 |
48.38±8.64 |
0.14 |
ICU住院时间(d) |
18.21±6.32 |
13.33±4.62 |
<0.05 |
呼吸机使用时间(d) |
16.16±8.32 |
12.81±3.92 |
<0.05 |
体温(℃) |
37.61±1.12 |
37.61±1.12 |
0.61 |
PaO2(mmHg) |
75.13±18.24 |
81.62±16.23 |
0.35 |
PaCO2(mmHg) |
43.56±13.28 |
38.24±12.21 |
9.74 |
2.2 2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比较 重症肺炎存活组在入院第1天、第7天、转科或死亡前,患者CD3、CD4、CD8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见表2。
表2 2组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比较 (x±s,个/μL)
时间 |
CD3 |
P值 |
CD4 |
P值 |
CD8 |
P值 |
存活组 |
死亡组 |
存活组 |
死亡组 |
存活组 |
死亡组 |
第1天 |
997±345 |
605±221 |
<0.05 |
711±281 |
545±198 |
<0.05 |
707±193 |
531±283 |
<0.05 |
第7天 |
1 135±371 |
602±223 |
<0.05 |
884±232 |
587±213 |
<0.05 |
839±212 |
543±197 |
<0.05 |
转科/死亡前 |
1 436±404 |
614±235 |
<0.05 |
968±316 |
612±211 |
<0.05 |
934±309 |
539±339 |
<0.05 |
3 讨论
各种病因引起的昏迷患者由于咳痰能力差,长期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呼吸机导致重症肺炎发生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对于昏迷患者合并重症肺炎后,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重症肺炎的形成是机体与致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的临床治疗更加倾向于单纯的抗感染治疗,随着对重症肺炎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免疫治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13-19]。
T淋巴细胞是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正常情况下,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淋巴细胞在正常范围之内,CD3是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而在胸腺阴性选择过程中T淋巴细胞分化为两群(CD4和CD8)。CD4淋巴细胞主要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CD8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毒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值的改变代表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20-25]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我们通过该项研究发现,无论是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入院第1天CD3、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提示重症肺炎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在治疗后存活组患者CD3、CD4、CD8均较死亡组高(P<0.05),提示经治疗后患者免疫抑制状态得到纠正可提高重症肺炎患者的存活率[26-28]。而死亡组患者经治疗后CD3、CD4、CD8均无明显升高,持续的 T 细胞降低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如 CD4 降低,经积极治疗 1周后仍持续下降或不能恢复转为上升提示预后可能不良[29-31]。临床监测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改变,能够评估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明确疾病所处的病程、判断预后,为免疫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32-36]。
综上所述,持续的T淋巴细胞降低和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的严重程度有关,临床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值的改变,能够评估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帮助判断患者预后。
4 参考文献
[1] PANDOLFI F,EDWARDS S A,MAES D,et al.Connecting Different Data Sources to Assess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Biosecurity,Health,Welfare,and Performance in Commercial Pig Farms in Great Britain[J].Front Vet Sci,2018,5:41.
[2] SHELDON T L,SANKARAN C.The Impact of Indonesian Forest Fires on Singaporean Pollution and Health[J].Am Econ Rev,2017,107(5):526-529.
[3] 杜思思.重症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4] YE Q,MAO J H,SHU Q,et al.Mycoplasma pneumo-niae induces allergy byproducing p1-specific IgE[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8 Mar 16.
[5] 易慧,谢灿茂.重症肺炎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6-58.
[6] 26倪杰,张均,房宇,等.生脉联合胸腺肽α1对高龄医院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 193-3 194.
[7] 何群,陈妮娜,蔡继明,等.胸腺肽-α1对老年患者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 907-2 909.
[8] 张志强,马海英,冯宪军,等.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 297-1 299.
[9] 陈汉民,余锦刚,管定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防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48-49.
[10] 高越,王戈,何建如,等.重症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6):331-332.
[11] 游正铭.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重症肺炎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0(13):1 768-1 769.
[1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253-279.
[13] SAKATA S,MATSUOKA Y,KAWAHARA K,et al.Severe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immune checkpoint antibody after talc slurry pleurodesis[J].Respir Investig,2018,56(2):195-198.
[14] 袁洁铭,李理,袁伟锋,等.老年人T淋巴细胞PD-1高表达在炎症状态下对其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7,33(06):519-524.
[15] 易慧,谢灿茂.重症肺炎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6-58.
[16] 陶梅梅,王洪武,周云芝,等.老年重症和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7,(24):1 847-1 850
[17] 杨民,胥婕,李杏红,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5):327-330.
[18] 李太生,邱志峰,韩扬,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改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5):297-299.
[19] 裘宇容,李娟,杨春莉,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恢复期T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仪分析[J].解放军检验医学杂志,2003,2(2):127-128.
[20] ZANETTI M,CASTIGLIONI P,INGULLI E. Principles of memory CD8 T -cells generation in relation to protective immunity[J]. Adv Exp Med Biol,2010,684:108-125.
[21] 马嘉.T细胞亚群变化对脑卒中相关性感染发病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1.
[22] 罗力妍,饶花平.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及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11):2 186-2 188.
[23] 李鋆璐,邢丽华,李晓燕,等.血清白细胞介素-10评估不同年龄免疫功能受损并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4):3 527-3 528.
[24] 刘国军,周蓉,王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1):80-81.
[25] 李建国,陈瑞,魏菁,等.SAR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CD4+及CD8+细胞数量的变化[J].免疫学杂志,2004,20(5):382-384.
[26] 陶梅梅,王洪武,周云芝,等.老年重症和非重症细菌性肺炎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7,(24):1 847-1 850.
[27] 陈亮,李真.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5,42(6):380-383.
[28] 刘华,赵自刚,牛春雨.休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2017,37(9):2 318-2 320.
[29] 张雷,熊建琼,张彦,等.老年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6,6(2):105-109.
[30] 董晓君.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1-67.
[31] 梁颖,刘双.T淋巴细胞亚群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13(13):1 480-1 483.
[32] SCARPA M,KOTSAFTI A,FASSAN M,et al.Immunonutrition before esophagectomy:Impact on immune surveillance mechanisms[J].Tumour Biol,2017,39(10):101042831772 8683.
[33] 何兵,边俊梅,蒋玙姝,等.连续静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系统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4):588-595.
[34] JESINGHAUS M,STEIGER K,SLOTTA-HUSPENINA J,et al.Increased intraepithelial CD3+ T-lymphocytes and high PD-L1 expression on tumor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prognosi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allow prognostic immunogenic subgrouping[J].Oncotarget,2017,8(29):46 756-46 768.
[35] 王凯,蒋广义,丁大领,等.比阿培南联合腰穿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7):36-38.
[36] 张增平,陈瑞琴,陈仕珠.累及神经系统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2):112-116.
(收稿2018-03-30 修回2018-05-05)
本文编辑:关慧
本文引用信息:董薇,白伟民.T淋巴细胞亚群与合并重症肺炎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0):1106-1109.DOI:10.12083/SYSJ.2018.10.274